老字号“瑞昌成”变身非遗展馆
老字号“瑞昌成”变身非遗展馆
发布时间:2024-05-11点击次数:1
作者: 半岛官网APP

  在营口,辽河老街承载了这座城市百年的文明历史印记。营口市将辽河老街的老字号“瑞昌成”打造成非遗展馆,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集聚地,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入驻,使营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延续与传承,也让老字号焕发新光彩。

  作为东北最早的对外开埠口岸,营口是一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百余年城市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或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它们虽已伫立多年,但风采依旧,静静讲述着历久弥新的故事。

  “河水秀丽西大街,百年繁华商贸城。”这是1861年营口正式开埠后的真实写照。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独具特色的综合性商业形式——“大屋子”应运而生,位于老街的瑞昌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10年,上海瑞昌成在营口开办分号,当时的瑞昌成集仓储、批发、代理、服务和中介于一体,以经营染料为主,兼营布匹、绸缎,还代销煤油,是营口的大商户。

  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井式建筑,长方形的天井设三层回廊,全部采用红砖砌筑。西北角、东南角设有楼梯,回廊采用不一样花纹瓷砖铺地,共有房屋70余间。四周楼房围成的天井建筑格局风格独特,雄伟壮观。

  营口市满绣非遗传承人王立君的刺绣艺术工作室(赐秀阁),如今就设在这座老建筑的一楼。

  2008年,“满族刺绣”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立君是营口满绣的第四代传人,她在传承满绣传统技法的同时,不停地改进革新,使营口满绣再上新高度。王立君从少年时就钻研满绣技艺,她独创的雪花针法打造出工艺细腻的立体绣。仅仅是一朵花,王立君就要为其选择十余种色系的丝线,用独有的针法,将其交织、过渡,使得绣出的图案更富有层次感。营口满族民间刺绣起源于明末,承载了东北地区的社会礼仪和民间传说等历史,以其精湛细腻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

  与王立君一起入驻瑞昌成的,还有营口崔氏传统风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崔凯。崔氏传统吉祥风车制作技艺已传四代。崔凯将原来传统风车制作流程和制作流程与工艺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良,做出了自己特色的传统吉祥轮彩纸风车。代表作品有单轮风车、十轮风车、两面双轮风车、二十五轮风车等。制作传统风车看上去简单,但实际很烦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制作的步骤一般从开料开始,先组装风车主架,随后制作泥鼓、风轮、红旗,再经过染色、裁纸、粘贴等程序,最后进行整体组装。传统风车大多使用高粱秆和高粱秆皮来制作风车的轮圈,非常不结实。崔凯想要制作出可以陪伴主人成长的风车,让儿时的记忆长久地延续下去,他用塑料管替代高粱秆制作风车的轮圈,极大的提升了风车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依河而建,向海而兴,得天独厚的河海文化和发达的商贸文化兼容并蓄,积淀和塑造了营口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营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这样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扎根发芽、开枝散叶、日益壮大。将瑞昌成打造成辽河老街非遗馆,既让老建筑焕发了生机,也使营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如今,伊尔根觉罗剪纸非遗传承人赵玲玲、营口焗艺代表性传承人于涵、营口传统宣纸烙画代表性传承人李影等都已入驻非遗馆,让人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营口人“记得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