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瓷行业角度看 私抛厂的辉煌乃建陶业之殇
从陶瓷行业角度看 私抛厂的辉煌乃建陶业之殇
发布时间:2023-09-02点击次数:1
作者: 半岛官网APP

  近期,笔者的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的转到一些私抛厂做销售去了,据说业绩不错,收入也不错.而据一些市场信息透露,私抛厂由于经营灵活,因此08年底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反而是对其冲击不大,私抛厂的生意大有一枝独秀的气概。

  在世界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全世界所有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超然独立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规划、商品运输、产品零售、终端、制造这一产业链条中,有经济学者把这一链条称之为6+1产业链条。我们看私抛厂,其核心优点是产品制造的抛光一个环节,其它六个部分,可能不具核心优势,因此,我们不妨认为私抛厂应属于橄榄型模式。而正是这样的一些橄榄型模式企业,却比行业一些具哑铃型模式优势的企业显得更为辉煌,这不能不令业内专家对之深思。笔者以为,私抛厂的辉煌,不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为建陶业之殇。

  此话何解?绝大部分的私抛厂,均通过在一些大、中型陶瓷厂买砖坯,经过抛光这一工序完成了产品的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省去了原料制造、陶瓷烧成等环节高设备投入的金钱上的压力,同时,也省却了陶瓷生产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或要求(陶瓷墙地砖的生产,原料制造及烧成两个环节,产生粉尘及废气,是清洁生产重点监控的内容,而抛光环节,一般产生废水和。音,可通过废水不外排,生产区域装设□音装置等措施,规避监管,从而减省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或要求,以此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这样,在同等质量条件下,私抛厂的产品比其它全流程的生产企业的产品成本更低,价格也有一定的可能因此更具优势。因此,也可判断私抛厂的辉煌,很大的因素是靠价格战去取得市场。但不容讳言,建陶行业一旦走进价格战的阶段,那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结局是同归于尽--已经有不少的行业,对此也给了我们见证。

  也许,有人会认为事态并没有如笔者所说的那么严重,认为能够最终靠约束一些生产企业不卖砖坯给私抛厂去解决这一阿喀琉斯之踵,对此,笔者以为,以目前建陶业的发展情势看,此一方法的施行,也并不容易---前些日子,和信益陶瓷的董事长特别助理吴添全谈及台资陶瓷品牌与大陆陶瓷品牌在经营模式上的优劣势,探寻是企业即品牌,品牌即企业的模式究竟更有生命力还是多品牌的企业更有生命力。应该说,企业即品牌,品牌即企业的模式,市场风险要比企业与品牌分开的模式风险高,但企业主则会在战略上给予较好的重视与规划,这样,品牌和企业共荣共生,融为一体,品牌与企业在市场风浪同前进的过程,生命力较品牌独立运作的情形要强。

  于此,我们却可以纵览一下建陶行业,仅有一个品牌的企业,除了一些私抛厂或小企业,数得上名字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应是屈指可数。所以,如果说正是由于建陶行业自身的土壤,造就了私抛厂的辉煌,可能也并不为过。在这样的土壤中,你想让一些生产企业不卖砖坯给私抛厂,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一些统计资料表明,以素有建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誉的两新(新明珠、新中源)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尚不足10%.在一个连垄断雏型都没有的市场里,想通过市场杠杆的手段,达致市场的统一规范,难度是很大的,过程也是很漫长和痛苦的。因为,当今的市场之间的竞争是快鱼吃慢鱼,慢鱼吃稀泥,卖砖坯的企业,为求生存,吃稀泥也为其求生选择之一,因此,是很难断绝私抛厂的砖坯供应之源的。

  而各大中型企业自身的多品牌策略,也间接的培育了小品牌(企业)以及私抛厂的生存空间。因为,消费者或者终端、渠道商并不完全清楚,那一个品牌与那一家公司的产品的质量是挂起钩来的,而品牌也就各展神通,利用各种方式,寻求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以让我们消费者、终端、渠道商最终买单。这样的一个群雄混战的结局,为全生产流程型企业鹬蚌相争,而私抛厂却渔翁得利。

  因此,从行业的角度看,私抛厂的辉煌,是为建陶业之殇,这样的说法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