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无论怎么内卷,以低于成本价竞争,或者是以次充好竞争,或者是以低价为噱头竞争,肯定是破坏行业正常生态的行为。总之一句话,没有利润就没有品质、没有服务!
一家公司的成败系于创始人(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公司能否冲出迷雾,重点是创始人的认知能力。
当前陶瓷行业从市场总量来讲,衰退已是既定的事实。因为每年实际释放产能已经从高峰期的上百亿平方米,下降到去年的六十亿左右,今年应该会更少,可能会是50来亿。
面对跟着房地产一起“硬着陆”产业局势,陶瓷企业的掌门人如果不直接躺平、退出,那该如何把握好继续前行的方向盘?
比如,置身于急剧洗牌的行业,有人悲观退场,有人却看到了机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角鹿。若不是市场不好,哪有那么多工厂的产能供大角鹿使用?
再比如,市场不好的时候,也是各种要素资源贬值的时候,因为很多品牌退场,租金很便宜而且位置还更好,高炮广告位也很便宜,集中采购价更优惠,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如果手上有现金,该不该出手?
再比如,整体消费降级,导致性价比好的产品受追捧,这一段时间是否要通过极致的规模效益,把产品价格降下来?比如建四五百米的大线,产能动辄四五万平方米,从而获取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再比如,眼看着销量每个月往下滑,于是急匆匆到其他渠道去寻找增量。最典型的是,看到零售渠道自然流量少了,于是马上投入精力、资源开辟整装、设计师渠道。因为员工不熟新渠道,于是老板亲自上阵,带领员工左冲右突。
应该说,在公司发展的十字路口,不同禀赋的企业突围或趁势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但我觉得有一点对生死存亡边缘的企业是相同的,即要守住“根据地”。
毫无疑问,创始人既是公司发展的天花板,也是企业在危机下最后的守门人,当然他(她)也是唯一能践行公司初心的人。
今年有一个总体特征,即大家都很忙,这也是正常的,甚至忙而不赚钱,今年也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上半年总结会后,发现老板带领员工越忙,公司反而亏得越多,这就不对了。而且,十有八九是方向性错误。
守住基本盘,牵住“现金牛”,不乱折腾,不做无谓的消耗,这应该是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应对经济长周期的一条铁律。
有一个老板,创业也七八年了,但这几年虽然都是亲自跑业务,但到年底总是没办法实现盈利。
仔细一问,公司分了好几个事业部,但目前有利润的业务也就一两个,其他事业部也不是真正对结果负责的事业部,员工都没有直接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挂钩考核。
在陶瓷行业呆久了的老板,很多都想进入新领域(比如岩板家居)找增量一一建立第二增长曲线,我觉得是能够理解的。
但如果“根据地”(比如说瓷砖)都还没巩固,就想着跨出去搞另外的新品类(比如说大家居岩板),这对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间做合适、找哪些团队去做,都是今天老板要面对的战略决策。
2018-2020这几年,岩板快速兴起,不少老板认为趋势已来,可迅速跟进,结果掉进了大坑。
当下正是检验公司真实价值的时候,“利润”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能赚钱活着的公司才能等到春天的到来。
如果说,过去三年的经验是守住根据地,做利润。那么,2023开始的下一个三五年,我们更应该强调这一点。
“未来创业需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宁可做强壮的小拳头,也不做虚胖的大个子。”一位创业“教父”这样告诫。
不错,当下只有先差异化,寻找到缝隙市场并扎根下去,健康地活着,才能走到更长远的未来。
在房地产疯狂的二三十年,一些陶瓷老板,尤其是广东老板靠金融扛杆换规模,快速催肥,同时寄希望先做大再做强,结果正如大家看到的,最后栽了。